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体育论文_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

来源:体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03:3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限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研究视角说明

1.6 中外研究现状

    1.6.1 中西“学以成人”的研究综述

    1.6.2 中西“体育成人”的研究综述

    1.6.3 中西“规则成人”的研究综述

2.法与成人:体育成人基本原理分析

2.1 体育成人目标:健全人格

    2.1.1 法与成人二者之间关系分析

    2.1.2 中国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3 西方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4 殊途同归:中西体育成人比照

2.2 体育成人机制与特殊性

    2.2.1 体育成人机制:为承认而斗争

    2.2.2 体育成人特征:在实践中成人

2.3 规则推理:静态体育成人分析

    2.3.1 实践理性奠基问题

    2.3.2 实践理性情景诠释

    2.3.3 实践理性动机促成

    2.3.4 规则推理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2.4 人格生成:动态体育成人分析

    2.4.1 从法哲学到道德心理学

    2.4.2 从道德心理学到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2.4.3 人格生成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3.法的证成:体育成人的依据

3.1 体育之法的概述

    3.1.1 体育之法的解析

    3.1.2 体育之法的意义

    3.1.3 体育之法的嬗变

    3.1.4 体育之法的分类

3.2 体育之法的外在主义

    3.2.1 外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2.2 外在主义不足之处

3.3 体育之法的内在主义

    3.3.1 习俗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3.2 建构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4 体育之法的诠释主义

    3.4.1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理基础

    3.4.2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术观点

3.5 四种体育规范理论比较分析

4.法的实现:体育成人的现实化

4.1 体育成人的序阶

    4.1.1 从行动规则到体育规则

    4.1.2 从体育规则到成人序阶

4.2 体育成人的实现

    4.2.1 教化思想与体育成人

    4.2.2 体育成物:抽象法与体育成人

    4.2.3 体育成己:道德法与体育成人

    4.2.4 体育成人:伦理法与体育成人

4.3 “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与化解

    4.3.1 悖论的回应:从体育道德到体育美德

    4.3.2 悖论的化解:从体育启蒙到体育正义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文章摘要:在“学以成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话题的背景下,聚焦当代中国体育成人实践,挖掘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修身理论资源,借鉴西方法哲学中的成人论证方法,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文化互鉴之方式,探索当代体育成人“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两个基本问题,旨在回应如何在当代体育实践中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论向导。为此,以当代体育成人症结为反思标靶,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借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化理论,围绕黑格尔所秉持的“伦理收回道德”观点,紧扣当代中国成人之特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体育成人的实现机制与现实化路径,研究认为:第一、当代中国体育成人的突出问题是“道德-伦理悖论”,它是现代性病症。一方面,“无伦理的道德”导致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难以避免“平庸之恶”;另一方面,“无道德的伦理”破坏平等交往关系,由此形成扭曲人格。通过“伦理回收道德”的方式回避“道德-伦理悖论”,从过去“以行动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体育道德向体育美德转变,这归因于:一方面,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中断;另一方面,这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导向下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问题之反思。第二、体育成人机制就是通过体育实践把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在体育实践中,普遍意志与单个意志之间“为承认而斗争”,在斗争中实现和解,普遍意志被内化为自我行动要求,以此形成美德,并固化为人格,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目标。从法哲学角度讲,体育成人需要三个条件:(一)实践理性的奠基,保障体育实践中的道德规范推理所依赖的依据具有客观性;(二)实践理性的情景诠释,确保在具体情境中道德规范能够被合理的解释与应用;(三)实践理性的动机推动,引导道德观念向道德行动转化,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基于条件(一),对体育成人“何以可能”证成;基于条件(二)(三),对体育成人“如何可能”进行分析。第三、体育之法具有客观普遍性。客观有效的体育之法能够为体育成人提供前提条件。从整体上讲,自然法为体育规范提供了理性基础与道德基础。从历时角度讲,体育之法经历了从伦理到道德、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从体育之法的来源,可以划分为:(1)外在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外在社会诉求;(2)内在主义:内在主义又分为习俗内在主义与建构内在主义,前者认为体育之法属于“约定俗成”,后者认为体育之法源于实践者的道德反思;(3)诠释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平等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基于对体育之法来源的分析,确立了体育成人的三个序阶:成物、成己与成人:体育成物旨在实现人与万物的统一;体育成己旨在实现个体与内在世界的统一;体育成人旨在实现自我与普遍他我的统一。第四、实践理性诠释与动机促成有赖于法权秩序、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体育法权属于一种新型人权,通过维护个人体育权利,为成人提供基础性保障;道德法促进个体形成善良意志,同时分化出正义与良知;但是道德具有主观性,容易生发道德虚无主义,滋生伪善;伦理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体育成人就是履行伦理实体对个体的规定性,把外在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以自我方式把普遍意志呈现出来。在抽象法与道德法环节中,成人皆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伦理法环节中,“我”在他者中成人,两个或更多的自由意志之间通过爱、法、团结的联合形成普遍意志:在家庭伦理中,体育维持了家庭伦理实体的存在;在伦理社会中,体育培养维系社会交往赖以所需的自由平等、竞争观念;在国家伦理中,体育塑造健康公民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形成国家认同观念。最后,从培养实践理性三个条件及当代体育成人特质角度,提出了体育成人的现实化路径:其一,重启体育启蒙,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生活观念;其二,对体育进行道德化改造,既要对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改造,还要对西方体育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从知识论意义上的体育向生存论意义上的体育之转化;其三,倡导体育正义:首先,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体育成人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国家要履行体育道德责任,实现分配正义与实质正义,为弘扬体育精神提供信仰力量。由此建议:要把体育之法融入家风、家教、教训之中,形成家庭美德;要把体育之法嵌入公序良俗之中,形成社会公德;要把体育之法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构筑为认同与信仰的力量,让体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文章来源:《体育学刊》 网址: http://www.tyxkzz.cn/qikandaodu/2021/1110/575.html



上一篇:体育论文_网络化治理视域下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
下一篇: 体育论文_林笑峰真义体育思想研究

体育学刊投稿 | 体育学刊编辑部| 体育学刊版面费 | 体育学刊论文发表 | 体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体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