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体育电影述评时代变迁的影像关照

来源:体育学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14: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电影以1905年创作的《定军山》为起点,经过数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已经走过了逾百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不仅经历了自身发展的兴衰荣辱,而且见证了中国社会各个方

中国电影以1905年创作的《定军山》为起点,经过数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已经走过了逾百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不仅经历了自身发展的兴衰荣辱,而且见证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时代变化。而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电影诞生不久之后便产生了体育电影这一重要的电影类型,成为对中国体育在时代变迁中的影像关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重要的体育电影(1)由于研究能力和精力有限,本文所涉及的体育电影均指体育故事片。个案入手,将百年来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述评,以期厘清体育电影与体育发展的脉络关系。

一、艰难起步:解放前的体育电影(1905—1949)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体育以古代的传统体育为主。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近代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为中国社会大众所接受。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体育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如此,此阶段的中国体育总体发展与世界相比却相对落后,表现在体育电影创作方面便是体育故事片数量的相对较少。解放前可数的体育电影大概只有五部,即《一脚踢出去》(1928)、《二对一》(1934)、《健美运动》(1934)、《体育皇后》(1934)和《破浪》(1934)。

关于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在过去较长时间里都被电影史学界认为是《体育皇后》。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峰曾撰文指出:严格意义上来讲,由明星影片公司1927年底摄制的《一脚踢出去》才是中国第一部体育故事片。[1]本片虽然主要讲述了两个富家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但是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中华足球队和洋人足球队比赛的情节,首次借用了体育元素,而选用的主演龚稼农更是具有体育工作经验和足球基础,因此该片具备了体育电影的雏形。

而此阶段最为重要的体育电影当属《体育皇后》,该片讲述了一个青年女运动员的成长故事。编导孙瑜在影片中注入了“体育救国”的主题思想,并且在片中多次运用字幕来直接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如开场字幕“献给为体育之真精神而努力的战士们”与片尾字幕“一切不合理的,贵族的,个人的锦标赛,新时代是都要抛弃它们的!为着体育的真精神,我们只有奋斗!只有向前!”。此外,本片主演黎莉莉本身也热爱体育运动,凭借其自身的运动天赋和青春气质,将一个充满健康活力的“短跑天后”演绎得惟妙惟肖。因此,本片被推为体育电影开山之作,确也名副其实。

总体来说,解放前的体育电影由于数量少,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处在艰难起步阶段,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当时的中国体育发展水平本身就很落后,很难激发电影创作者深挖体育电影的创作规律与出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局势的不稳定,电影界本身起伏不定,创作中心都放在左翼电影和抗战电影上,新出现的体育电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缓慢成长: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电影(1949—1979)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发展现代体育,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确立了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基本方针的体育发展思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体育竞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多次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果。然而接下来的十年“文革”内乱,中断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正确道路,严重阻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976年10月“文革”结束,经过三年拨乱反正,体育事业开始逐渐恢复,并为20世纪80年代的全面发展和改革打下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中国体育发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然而体育电影依旧成长缓慢。这期间拍摄的体育电影大概只有十部,即《两个小足球队》(1956)、《女篮5号》(1957)、《球场风波》(1957)、《冰上姐妹》(1959)、《水上春秋》(1959)、《碧空银花》(1960)、《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球迷》(1963)、《女跳水队员》(1964)以及《小足球队》(1965)。

在这一时期,体育电影承载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极具代表性的影片就是谢晋1957年导演的处女作《女篮5号》和1962年拍摄的《大李、小李和老李》。两部影片虽然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却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表现内容更是紧贴当时的时代特征。

《女篮5号》讲述了一个女篮球运动员在新旧社会中经历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部影片既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也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谢晋的处女作。影片以对比手法表现了新旧社会中运动员们截然不同的命运,虽然以爱情为主线,却明确突出了“歌颂新时代,鞭笞旧中国”的主题思想。1952年毛泽东就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而谢晋在本片导演阐述中提到“领导决定让我去写体育题材的电影剧本”[2],可见本片是作为政治任务而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会带上意识形态色彩。

文章来源:《体育学刊》 网址: http://www.tyxkzz.cn/qikandaodu/2021/0707/555.html



上一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课堂实效性的提升路径研究
下一篇:年度中华戏剧学刊青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体育学刊投稿 | 体育学刊编辑部| 体育学刊版面费 | 体育学刊论文发表 | 体育学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体育学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